“一带一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Belt and Road: vivid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mu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WPS图片编辑.jpg"/

金鑫: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国际智库联盟秘书长

《环球精英》杂志社首席学术指导

                      

编者按: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由理论变成实践的5周年;也是“一带一路”由理想变成现实的5周年;更是“一带一路”由国内变成国际共识的5周年。

为了响应“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汇聚全球精英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本期特别向《环球精英》首席学术指导、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先生约稿,共话“环球精英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命题。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以来,经过五年多的实践,“一带一路”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靓丽名片,成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和普遍支持。2019年4月,中国将召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中国和“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国都在总结五年多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倾听国际社会的声音,共同规划下一部发展的路线图。

“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和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和国际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用以下四个关键字粗略概括:

    第一个字是:“通”。“一带一路”的核心是“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等思潮不断泛起的大背景下, “一带一路”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站在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高位倡导和推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在“通”字上做文章、下功夫,从减少贸易壁垒、推动贸易便利化、降低运输成本、消除民心隔阂等多方面着手,中国用自身实践倡导和带动整个国际社会,共同书写《世界是通的》这一本历史大书,旨在推动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基于共同理念、共同利益和共同任务,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把其发展理念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一带一路”被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写进了相关决议。亚太经合组织、东盟、非盟、欧亚经济联盟、欧盟等区域组织,也把其相关互联互通发展规划和投资计划与“一带一路”进行有效衔接。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国“发展之路”、越南“两廊一圈”发展计划、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土耳其“中间走廊”倡议等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包括这些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主动将自己国家的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进行衔接。“一带一路”强调合作主体的平等性、合作产品的公益性,注重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经济合作中架设桥梁,以合作促发展,以互通促共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世界意义,旨在改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缩小国家间的发展差距,推动世界经济的协同和可持续发展。由于“一带一路”高站位和公共属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热情参与。

    第二个字是:“共”。“一带一路”的关键是 “共”(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商量、共同规划、共同行动”的原则精神一直贯穿于“一带一路”的整个实践进程。“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整个世界。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参会的各国领导人,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负责人和官、产、学各界代表,共商如何推进国际合作、如何实现共赢发展、如何把各国的发展规划和国际组织的相关议程与“一带一路”进行匹配和对接。在具体的项目落地过程中,中国与沿线国家平等协商,中国企业与沿线国家企业有效互动,中国员工与沿线国家员工并肩工作,“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共同的事业。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不同形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9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已逐步深入人心,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第三个字是“实。“一带一路”的品牌是 “实”(措施实、平台实、项目实)。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与沿线国家签署了一批实实在在的合作协议和项目,既给予了真金白银的硬支持,又搭建了很多功能性的合作平台,如推动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欧合作基金等双多边金融合作机构,亚投行、丝路基金已为参与国的一批重要项目提供了贷款或投资支持。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这是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的270项成果清单,绝大多数已经落实到位。中国参与34个国家42个港口的建设经营。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升,这些标志性项目,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开创了第一。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700亿美元,中国还同沿线国家建设了82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在沿边省区设立了许多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 自2011年3月首次开行以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已突破10000列,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的主要区域。德国的杜伊斯堡等多个欧洲城市因中欧班列的开通,变得日益繁华起来。中国与还“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签署了双多边运输便利化协定、双边和区域海运协定、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

    第四个字是“暖”。“一带一路”特征是“暖”,它不仅仅注重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硬联通“,更注重暖人心的“软联通”。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五大合作领域之一,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其他“四通”并驾齐驱,也是其他“四通”的重要基础。5年来,民心相通建设成就斐然,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中国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规划实施了一大批品牌项目和活动。与许多国家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实施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计划,中国每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与世界卫生组织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与沿线国家深入实施了旅游、减贫、绿色环保、防治荒漠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加强智库交流合作,建立“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等合作机制。中国与沿线国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图书展,推动各国展现各自民族特色,感受不同文化风采,增进相互了解认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唱响“融”字主旋律,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央企海外分支机构38万多名员工中85%是本地员工。企业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爱心公益活动,帮助解决当地民众的实际困难,如中国交建仅在肯尼亚蒙内铁路建设中就为当地居民打了100多口深水井,赢得肯尼亚民众交口称赞,中国企业已经成为沿线国家的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和社区好邻居。“一带一路”既有政府间的“大”项目,也有民众间的“小”活动。这些项目和活动有效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中国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为强化对外合作与援助提供有力保障。5年多来,中国具有国际主义情怀的企业家和志愿者纷纷走出国门,走向沿线国家,深入一线,帮扶济困,涌现出很多暖人心、惠民生、促发展的生动故事和鲜活案例,沿线很多国家的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受益者。

“一带一路”如何打造升级版?

     经过五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已经进入精耕细作的阶段。推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不但可以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会提高中国自身的对外开放程度,因此,它对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一带一路”所展现的时代魅力、所释放的经济发展潜力,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凸显出来。

    但是,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复杂性,我们也应有充分估计。近期以来,西方一些对华不友好的势力,包括一些欧美智库,对“一带一路”存在“酸葡萄心理”,蒙着头写文章,罔顾事实,发表报告抹黑和妖魔化“一带一路”,企图破坏“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氛围。主要有以下六大歪曲论调:债务陷阱论、腐败滋生论、产能污染论、破坏安全论、输出模式论、规则替代论等。西方一些媒体和智库之所以煞费苦心,抹黑“一带一路”,一方面说明,在过去的五年,“一带一路”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给沿线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令他们不得不刮目相看。另一方面也说明,西方有些旧势力仍然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见不得别人好”,不愿意看到“一带一路”凯歌前进。一些发达国家的不友好势力,自己不愿意伸手帮助欠发达国家,但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去帮助发展中国家,又感到不舒服。

    对于外界的抹黑和歪曲,我们既要重视,也不要太在意。对于善意的提醒,我们认真倾听;对于建设性的建议,我们虚怀若谷,察纳雅言;对于恶意的中伤和诽谤,我们或澄清事实或置之不理。就像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所强调,“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下一步要走深走实,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更加突出“共同”字。尽管国际社会总体上对于“一带一路”持欢迎态度,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对于“一带一路”认识是有“温差”的。发展中国家智库普遍对“一带一路”持非常赞同的态度,都在研究自己的国家如何更好地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不希望错过发展的机会。但还有部分国家、部分民众受西方媒体所误导,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有偏差。因此,需要继续加强客观宣传和介绍,让国际社会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事情,不是中国一家发“红包”,不是中国单方面的发展援助。“一带一路”建设虽然是中国提出,但属于全世界,国际社会都要积极参与,加强合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国欢迎发达国家加入进来,共建“一带一路”,愿意与发达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努力打造一批“三方合作”的示范项目,打造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三方共赢的模式,共同做大做优世界经济“蛋糕”。中国欢迎发达国家积极参与进来,而不是在“场外”观望,共同促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中国盼望沿线国家之间也能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形成陆海联通、融合发展的积极态势。譬如中国乐意看到,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东盟、非盟等区域和次区域国家之间也能加快互通步伐,释放经济发展红利。中国愿意与各种多边平台的加强互动合作,共同助力“一带一路”。譬如,中国将加强与联合国安理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寻找合作的契合点,在减贫、可持续发展、疾病防治、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工作对接。中国将积极发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作用,加强与非洲各国的合作,推动非洲大陆全方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中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动力。中国还将用好G20、APEC等多边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促进“一带一路”合作,搭建交流平台,凝聚广泛共识。

    二是在“精准”对接上多下功夫。过去几年,我们与很多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和产能合作框架协议,下一步,如何更深入地落实已达成的共识,如何把合作备忘录的原则精神和合作领域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项目,如何打造更多共赢的样板工程和旗舰项目,如何应对和解决对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如何从中总结普遍的工作规律,这些均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中国希望向合作伙伴国提供最需要的帮助,开展最急需的合作。合作伙伴国有哪些最迫切的需求,这需要双方政府、智库、企业等多元社会主体共同研究,精准合作。中国将加强海外产业园区建设,助力东道国形成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帮助沿线国家增强“造血”机能,通过产业发展提升财政可持续能力。同时,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做好“一带一路”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衔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带动内外联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境外投资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合作领域,争取做到“一国一策”。要加快建立促进境外投资的专门服务机构,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业务指南与信息咨询帮助。     “走出去”企业自身要加强调研,深入了解投资所在国的法律、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做好风险评估,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合同条款,准确把握环保要求、劳动用工规定、工程标准等。企业要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提升国际化运营能力。鼓励企业本土化经营,多与当地企业建立共享经济模式。要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不断健全和完善合作机制,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智力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廉洁丝绸之路”,通过优势产能合作,有效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